- 乒乓球
- 乒乓球新聞
- 羽毛球新聞
- 戶外資訊
- 網球新聞
- 綜合類新聞
- 乒乓球技術打法
- 羽毛球
- 羽毛球打法技巧
- 戶外裝備導購
- 戶外知識
- 網球明星
- 運動健身
- 乒乓球比賽視頻
- 羽毛球比賽視頻
- 戶外裝備體驗
- 網球比賽視頻
- 足球
- 輪滑
- 乒乓球拍器材評測
- 羽毛球器材評測
- 戶外
- 網球裝備導購
- 臺球
- 騎行
- 乒乓球導購
- 羽毛球拍品牌導購
- 旅游路線攻略
- 網球
- 網球打法技巧
- 籃球
- 乒乓球明星
- 羽毛球明星
- 網球器材評測
- 游泳
- 登山/攀巖
- 乒乓球知識
- 羽毛球知識
- 網球知識
- 瑜伽
- 戶外視頻
- 乒乓球場館
- 羽毛球場館
- 網球場館
- 乒乓球比賽規則
- 羽毛球比賽規則
- 網球比賽規則
- 乒乓球促銷
- 羽毛球促銷
- 網球促銷
- 戶外促銷
- 綜合類促銷
- 綜合類
- 乒乓球教學視頻
- 乒乓球搭配技巧
- 促銷活動
商城資訊
乒乓球裁判江磊:傳遞知識培養裁判人才
江磊是名“裁二代”,他的母親是一位曾執裁過1961年第26屆世乒賽的國家級裁判,因此他接觸乒乓球算是有家庭淵源的。兒時的江磊時常跟隨母親到乒乓球館,從小耳濡目染,由此也漸漸走上了乒乓球裁判的道路。
1970年,江磊從上海來到農村插隊入戶。一個偶然的機會,縣體委主任發現了這位年輕小伙身上有從事體育工作的潛質,此后縣里只要有體育活動,江磊就會被調去擔任裁判員或是擔任“工農兵評論員”參與體育比賽,這段特殊的經歷也成為他乒乓球裁判生涯的開端。后來,江磊插隊的地點從黑龍江變到安徽和縣,又“招工進城”來到馬鞍山,但他始終沒有停止參與乒乓球的裁判工作,“一直堅持沒有丟。那時候我在外地和母親通信,其中研討裁判規則的內容就占了好多篇幅”。
1986年,當時已有11年裁齡的江磊以全國第七名的成績考取了國家級裁判,次年回到上海。當時有多個收入頗豐的企事業單位向他伸出了橄欖枝,但江磊最終選擇了體育,在虹口區體育系統從事起了乒乓球的競賽工作?!澳菚r候剛剛考了國家級,還是想干一點和乒乓球相關的事情”,江磊說道。1994年,江磊成為國際級裁判。
講求規范注重細節
裁判工作對江磊的人生影響頗深,其中一方面在于性格的轉變?!安门械墓ぷ鲗ο笫侨?,是和人打交道,處理工作的時候要在各方面都要考慮周全”。
江磊坦言自己是一個脾氣急躁的人,“但是做裁判的時候急躁不能解決問題,一定要面面俱到,從各個方面仔細想才行”。因此,江磊在工作上對自己格外嚴格,無論大小賽事都要求規范、注重細節。
1995年天津世乒賽所做出的一次判罰讓他至今記憶猶新:在團體賽中,一位教練非法指導,江磊按程序相繼亮出黃牌和紅牌,并將該教練罰出場外。一盤比賽結束后,在下一盤開始前,這位受到紅牌處罰的教練又回到場內,江磊再次將他罰出。比賽結束后,比賽監督告訴他第一個判罰是正確的,但按照當時的規則,下一盤比賽開始,被罰教練可以回到場邊繼續進行場外指導。在賽后書寫報告時,江磊進行了自我檢討,但他對于這項規則的合理性仍然心存疑慮。結果,正是在那一屆世乒賽的國際乒聯大會上,相關規則被修改——團體賽教練員被逐出場后,整場比賽不得再回到場邊。這件事令江磊印象深刻并從中汲取了經驗?!耙环矫?,在執行臨場判罰的時候一定更要掌握規則的原則,對規則理論要學透、學深、不能差一點,不能似是而非。另一方面,我們要從這項運動的前景考慮,考慮怎樣去完善,有時候我們裁判提些建議可能對規則的健全會有好處”。
練就扎實的基本功
江磊覺得自己非常榮幸,從1975年開始裁判生涯至今,參加過天津、廣州和上海3屆世乒賽、亞洲錦標賽和多屆全運會的預賽和決賽,并多次被國家體育總局抽調擔任裁判長。今年64周歲的他仍然活躍在賽場上,他說道:“我們那一屆(國家級裁判)還堅持在乒乓球裁判第一線的已經不多了,畢竟大家的年齡也不小了”。
國際大賽對裁判英語能力的要求對于老一代裁判來說無疑是一個挑戰。雖然江磊的英語水平遠不及年輕裁判員,但他表示,“我沒有在任何國際大賽上因為語言的問題發生過工作方面的差錯”。
有一次在國際乒聯上海公開賽上同時出現了3場比賽需要實行輪換發球法的情況,江磊當時是其中一場比賽的副裁判。結果另外兩場都換上了計數員,只有江磊執裁的這場比賽進展順利?!拔移鴷r間點報數,一定要掐到球和拍接觸的點上”,他笑道。江磊將這一切工作能力都歸功于早年的積累、充實和不斷學習,“雖然國際比賽要用英文報分,但是我的技術、基本功還是比較扎實的,臨場術語也沒有問題”。扎實的基本功以及豐富的一線裁判工作經歷幫助這位出生于上世紀50年代的裁判員能夠不斷適應新變化,迎接新挑戰。江磊說:“我覺得自己在裁判這方面底子打得比較好,所以現在不管規則如何變化,基本的東西我都能跟上”。
傳遞知識培養裁判人才
江磊不僅注重通過孜孜不倦的鉆研學習提高自身,還致力于將自己所學傳遞給年輕一代,培養眾多優秀的裁判員人才。剛回到上海時,他發現當時的裁判員隊伍普遍存在文化層次偏低、年齡偏大的問題,“我想要在這方面進行突破”。他利用分管乒乓球競賽的有利條件,有意識去改變這種現狀,江磊通過積極地選調學校教師及體育系統的工作人員充實裁判隊伍,為他們創造條件參加各級各類的乒乓球賽事,從實踐中提高自己的裁判能力,多年下來,卓有成效。這些年來,虹口區的裁判隊伍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抑或文化程度上都在上海名列前茅,江磊非常注重裁判隊伍年齡結構的合理搭配,建設階梯式的裁判團隊,改變了許多地方年邁裁判一統天下的現象,而且善于發現優秀的裁判苗子,并有的放矢地加以引導和培養。他的學生中,除了一大批一、二級基層裁判外,已經有6名成為了國際級、國家級裁判,在上海的裁判界挑起了大梁。
在江磊看來,如今培養年輕、英語好、能熟練使用電腦的裁判員是有益于隊伍發展的好事,也是裁判團隊建設的趨勢。比起他們當時考國家級裁判時必須具備十年以上裁齡和必須具有二次全國比賽正、副裁判長經歷的硬性條件來說,是“放低了門檻”,但是要真正當好一名優秀的高級別裁判員就必須需要具備全面、綜合的能力,臨場、抽簽編排和規則理論等都應熟練掌握,不可偏頗。其次還要具有熱愛這項事業,愿意為之投入與付出的精神。對于裁判人才的選拔需更加規范、全面和嚴格。
這些年來,江磊經常為基層區縣及有關單位的裁判愛好者講解乒乓球裁判課程,從規則理論的運用到抽簽編排的原則和規律,直至臨場操作程序,分門別類,為推動基層乒乓球活動,起到了積極作用。江磊說,在他的成長過程中,得到了顧寇鳳、黃傳杰、張勝難等老師的精心培育,特別是程嘉炎老師對于乒乓球規則研究的理論,使他對乒乓球裁判工作有了全新的理解,他表示一定要努力把我國乒乓球裁判事業的精神繼續傳承下去。
2013年退休后,江磊在擔任上海市乒乓球協會辦公室工作的同時還兼任虹口區乒乓球協會秘書長。這些年來,上海的乒乓球賽事辦得紅紅火火,“新民晚報·紅雙喜杯”、“蝴蝶杯”、“斯帝卡杯”等各項高水平的乒乓球賽層出不窮,每年幾十項乒乓球賽事的舉辦,使得江磊比退休前顯得更加忙碌。雖然比較辛苦,但是他并不覺得累,“現在我們上海的乒乓球賽事特別多,水平和影響力不斷提高,賽事的檔次也上去了,很高興我還能繼續為乒乓球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江磊欣慰著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