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网站在线观看不卡无广告_国产中文字幕视频_免费的两性视频网站_国产福利91精品

您好,歡迎您來到動庫商城購物! 登錄 免費注冊
全部商品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資訊列表 ? 林高遠與梁靖崑反手擰拉動作的對比分析與診斷
商城資訊

林高遠與梁靖崑反手擰拉動作的對比分析與診斷

發布日期:2023-06-26 09:09:32


摘要:本研究運用三維運動學測試與分析的方法,將林高遠的反手擰拉技術與梁靖崑的反手擰拉技術進行動作對比,通過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式,深入分析林高遠反手擰拉動作結構存在的問題,以期為進一步提高林高遠反手擰拉技術提供一些理論支撐。

關鍵詞:反手擰拉;運動學;
動作技術;診斷
一、前言
當今世界乒壇,反手擰拉技術已成為接發球的重要手段,是運動員必須掌握的一項臺內進攻技術。通過對林高遠比賽的技戰術數據統計發現,在比賽中林高遠常出現擰拉后失分的情況。林高遠的反手擰拉技術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與改進。對于運動員動作技術分析與診斷的方法之一就是找到可對比與參考的優秀動作技術模板。林高遠及其主管教練劉恒認為梁靖崑的擰拉技術較好,可以作為林高遠比對的優秀動作技術模板。本研究運用三維運動學測試與分析的方法,將兩人的反手擰拉技術動作進行對比,以期為進一步提高林高遠反手擰拉技術提供一些理論支撐,同時也可為廣大乒乓球愛好者學習反手擰拉技術提供參考。
二、研究方法
2.1受試者
受試者為國家乒乓球隊林高遠、梁靖崑,兩名運動員的運動等級均為國際健將級,在國內外比賽中取得了優異成績。

2.2數據采集

由劉恒教練發多球,運動員多球定點訓練時,分別在左側、右側、前方和右前方,運用四臺高速攝像機(拍攝頻率:100幀/秒)對兩位運動員的正手位擰斜線動作技術進行測試與三維拍攝。由劉恒教練選出每位運動員高質量擰拉技術10次作為分析的動作技術。

2.3、數據處理

用Dartfish 運動視頻分析軟件(團隊版V9.0,產地:瑞士)提取特征畫面、標注、劃線、畫面局部放大及計算角度等。林高遠為左手球員,梁靖崑為右手球員。為使兩人的動作之間具有可比性,將梁靖崑的畫面及數據進行了鏡像處理。本文重點分析引拍階段、揮拍擊球階段和隨揮階段3個動作技術階段及還原結束時刻、引拍結束時刻、揮拍擊球時刻和隨揮結束時刻等4個特征時刻。


三、結果與分析
3.1引拍階段
從圖1可以看出,林高遠和梁靖崑在引拍最遠端身體姿態基本相似,引拍都很充分。林高遠有二次引拍過程。經過仔細看畫面與高速錄像可看出一些差異:

3.1.1手腕的角度:反復觀看高速錄像可以看出,如圖所示,林高遠引拍的幅度略小于梁靖崑。
3.1.2肘關節角度:在引拍結束時刻,林高遠肘關節角度約為97.7度,梁靖崑約為83.5度,林高遠肘關節的引拍角度大于梁靖崑。
3.1.3肩關節的角度:林高遠肩關節的角度約為83.7度,梁靖崑約為84.9度,兩人差異不大。
3.1.4引拍距離:從圖1側面特征畫面可以看出,引拍結束時刻,球拍與球的距離,梁靖崑約為51cm,林高遠為35cm,梁靖崑的引拍結束點離球要比林高遠遠,引拍幅度大,給加速擊球留下了最大的時間和空間。
3.1.5引拍站位:從圖1側面特征畫面可以看出,引拍結束時刻,梁靖崑兩腳的前后間距更大,身體方向比林高遠更側一些,使身體擰轉的幅度更大,更易于借助身體的力量。

3.2揮拍擊球階段
3.2.1肩關節角度:在擊球時刻,從左側來看,林高遠肩角約93.7度,梁靖崑約為90.8度。林高遠大臂離身體較遠,擊球點離身體較遠。和梁靖崑肩關節在擊球過程中一直是頂著向前發力,給予前臂和手腕發力時一穩定的支撐。相比而言,林高遠擊球時刻的肩關節穩定支撐不夠,發力不夠集中。
3.2.2肘關節的運動:在擊球時刻,林高遠肘角約為173.8度,梁靖崑約為101.5度,此時林高遠肘角最大。當比較從引拍結束時刻到擊球時刻付關節角度的變化幅度時,可發現林高遠在揮拍擊球過程中肘關節變化幅度比梁靖崑大,約為173.8-97.7=76.1度。從視頻上看,梁靖崑前臂旋外動作較多,而林高遠前臂在旋外的同時有非常明顯的前伸動作。因此林高遠的肘關節角度變化的幅度最大。
3.2.3發力方式:反復觀察高速錄像可以看出,在揮拍擊球階段,梁靖崑球拍向前發力較多,身體重心向前壓,以肩、肘帶動手腕的旋外發力為主,發力集中、揮拍速度快。與梁靖崑相比,林高遠發力以手腕帶動前臂為主,大臂向前隨揮幅度大,發力顯得不夠不集中。在引拍與揮拍擊球的銜接過程中,梁靖崑的引拍與揮拍擊球動作快速連貫,肌肉作超等長收縮,收縮力量極大。而林高遠在引拍結束時刻稍有停頓,使揮拍擊球時肌肉僅作向心收縮,力量稍小。
3.2.4擊球點:在擊球時刻,與梁靖崑相比,林高遠擊球點偏上。從視頻上看,連續擊球時,林高遠的擊球點不夠穩定。擊球時刻,梁靖崑的觸球點比林高遠稍側一些,林高遠的觸球點比較正。
3.2.5重心:林高遠重心靠后,通過伸長前臂找到合理的擊球位置,重心跟得不夠,用手腕為主完成擰拉動作。而梁靖崑身體重心向前頂得多,全身更為協調用力。

3.3隨勢揮拍階段
3.3.1拍形方向:從隨揮結束時刻正前方的特征畫面可以清晰地看出,林高遠拍形略有后仰,而梁靖崑的拍形是前傾的。說明林高遠擊球后的制動不積極,過多隨揮,影響了擊球的穩定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回球的質量。
3.3.2兩肩高度:如圖3所示,從隨揮結束時刻背面的特征畫面可以清晰地看出,林高遠兩肩基本同高、前后的位置也基本相同;而梁靖崑是右肩前、左肩后。
3.4轉腰發力過程
3.4.1林高遠擰拉軀干側傾角變化如下圖:
如圖4所示,引拍結束時林高遠軀干側傾角約為74.7度,擊球時刻約75.5度,隨揮結束時約84.6度。可以看出林高遠在擰拉時,軀干側傾角相對固定。在擊球的過程中多以前臂和手腕發力為主,從而進一步說明林高遠在擰拉時腰的力量用不好,導致擰拉質量不高。

如圖5所示,梁靖崑引拍結束時軀干側傾角約55.1度,擊球時約65.3度,隨揮結束時91.5度,說明梁靖崑在擊球過程中,軀干扭轉幅度比較大。

4、結論

林高遠與梁靖崑的擰拉動作相比,最主要的差異在于:

(1)林高遠引拍幅度較小,引拍結束時刻,球拍與球的距離較近,身體站位比較正。
(2)擊球過程中,擊球點離身體較遠,肩關節穩定支撐不夠,手腕用力較多,軀干扭轉幅度小,重心向前壓得不夠,發力不集中。
(3)隨勢揮拍階段,林高遠制動不夠積極,過多的隨揮,影響了擊球的穩定性。

參考文獻
[1]秦志戩,肖丹丹.國乒年輕隊員與馬龍正手弧圈球動作對比分析與診斷[J].乒乓世界.2014,(10):104-105
[2]吳煥群,張曉蓬,中國乒乓球競技制勝規律的科學研究與創新實踐[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9.
[3]王清,我國優秀運動員競技能力狀態診斷與監測系統的研究與建立[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
[4]肖丹丹,吳敬平,乒乓球直板正手撇拉技術的實驗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7,(01):100-106.

[5]肖丹丹,吳敬平.三種乒乓球橫板臺內進攻技術的運動學特征對比研究(J1.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6,316):515-518,538


看完上面的“林高遠與梁靖崑反手擰拉動作的對比分析與診斷”資訊之后,應該對您購買以下商品有幫助:

紅雙喜底板報價-紅雙喜狂飆系列套膠價格-紅雙喜品牌專賣店-乒乓球導購-新聞資訊

動庫商城http://www.hb2117.com


關于我們|常見問題|加入動庫|正品保障|聯系我們|網站地圖


? 2005-2025 動庫商城 版權所有,并保留所有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