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乒乓球
- 乒乓球新聞
- 羽毛球新聞
- 戶外資訊
- 網球新聞
- 綜合類新聞
- 乒乓球技術打法
- 羽毛球
- 羽毛球打法技巧
- 戶外裝備導購
- 戶外知識
- 網球明星
- 運動健身
- 乒乓球比賽視頻
- 羽毛球比賽視頻
- 戶外裝備體驗
- 網球比賽視頻
- 足球
- 輪滑
- 乒乓球拍器材評測
- 羽毛球器材評測
- 戶外
- 網球裝備導購
- 臺球
- 騎行
- 乒乓球導購
- 羽毛球拍品牌導購
- 旅游路線攻略
- 網球
- 網球打法技巧
- 籃球
- 乒乓球明星
- 羽毛球明星
- 網球器材評測
- 游泳
- 登山/攀巖
- 乒乓球知識
- 羽毛球知識
- 網球知識
- 瑜伽
- 戶外視頻
- 乒乓球場館
- 羽毛球場館
- 網球場館
- 乒乓球比賽規則
- 羽毛球比賽規則
- 網球比賽規則
- 乒乓球促銷
- 羽毛球促銷
- 網球促銷
- 戶外促銷
- 綜合類促銷
- 綜合類
- 乒乓球教學視頻
- 乒乓球搭配技巧
- 促銷活動
中國國家隊使用直板奪冠記錄
自1953年首次參加世界大賽以來,一代又一代直板運動員在國際賽場上披荊斬棘,為中國乒乓球事業創造了無比璀璨的輝煌。他們擅長順勢而為,勇于逆流而上,堅信自我優勢,吸收百家之長,在時代變革中走出了一條可歌可泣的自強之路。歷經無數戰役,他們開創了很多“第一”,也成就了很多“唯一”,時光可能會模糊他們歡呼的場景,但我們不會遺忘他們拼搏的模樣………
“全直板”陣容奪得世乒賽男團第一冠—一1961年第26屆世乒賽男團決賽中國5比3日本
1953年,中國乒乓球隊正式成立,同年3月份,中國隊參加了在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舉行的第20屆世乒賽,自此登上國際舞臺。當時世乒賽的團體成績有組別和名次之分,實力和經驗均有所欠缺的中國男隊雖然打進了“甲級組”,但最終只獲得了第10名。此后幾屆比賽,勤學苦練的中國男隊在團體比賽中成績穩步攀升,直至1959年第25屆世乒賽,他們一路殺進4強,但最終在半決賽中不敵老牌勁旅匈牙利隊,失去了爭奪冠軍的機會。
1961年,世乒賽首次來到中國,坐鎮主場的中國男隊在北京工人體育館現場球迷的助威聲中先后擊敗聯邦德國、厄瓜多爾、民主德國、蒙古、加納、尼泊爾、緬甸隊,晉級4強后在半決賽中以5比1淘汰匈牙利隊,第一次闖進男團決賽。
面對當時世界乒壇的頭號霸主日本隊,中國隊的教練組經過反復斟酌,派出了由莊則棟、徐寅生、容國團組成的決賽陣容。首盤比賽莊則棟2比0勝星野展彌;第二盤徐寅生1比2負木村興治;第三盤容國團0比2負荻村伊智朗;第四盤徐寅生2比:1勝星野展彌;第五盤莊則棟2比0勝荻村伊智朗;第六盤容國團0比2負木村興治;第七盤徐寅生2比0勝荻村伊智朗;第八盤容國團2比1勝星野展彌。至此,中國隊以5比3戰勝日本隊,首次捧起了世乒賽男團冠軍獎杯——斯韋思林杯。
這場激戰誕生了許多經典:連輸兩盤的容國團在第三次出場前喊出的那句“人生能有幾回搏”,成為了中國體育界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徐寅生在第四盤的賽點時刻連殺星野展你“十二大板”,時隔多年仍然令人津津樂道。這場勝利后,中國男隊逐漸取代日本男隊成為新的乒壇霸主,而中式直板快攻打法也開始引領世界乒乓球技戰術發展的新潮流。
上世紀60年代,中國隊在世乒賽中完成了男團“三連冠”,且都是以“全直板”陣容出戰。1971年第31屆世乒賽,橫板運動員第一次出現在中國隊的團體陣容中,此后直至021年,中國男隊在“三大賽”中一共獲得過35次團體冠軍,且每次的奪冠陣容中都有直運動員的身影。在2010年莫斯科舉行的第50屆世乒賽團體賽中,馬琳、王皓、許昕合力小組第二輪零封波蘭,這也是迄今為止中國隊最后一次在世界大賽中悉數派出團體陣中的直板運動員上場。
“全直板”陣容唯一一次奪得世乒賽女團冠軍
1979年第35屆世乒賽女團決賽中國3比1朝鮮
自1965年首奪世乒賽的女團冠軍以來,中國隊在“三大賽”中一共獲得過36次女團冠軍。其中,奪冠陣容里包含直板運動員的一共有15次,但全部是直板運動員的只有1次——1979年,由張德英、張立、葛新愛、曹燕華組成的團體陣容在第35屆世乒賽女團決賽中以3比1擊敗朝鮮隊,幫助中國隊第4次捧起了考比倫杯。
在這場比賽中,率先出戰的葛新愛以0比2不敵朝鮮隊的頭號主力、兩屆世乒賽女單冠軍得主樸英順;第二盤,張德英以2比0速勝樸英玉,為中國隊扳回一城;第三盤,張德英/張立輕取朝鮮組合樸英玉/洪吉善;第四盤,張德英繼續作戰,她在與樸英順的拉鋸戰中逆風翻盤,以2比1幫助球隊鎖定勝局,為中國隊登頂立下了頭功。
在上世紀90年代以前,直板選手在中國隊的女團陣容中始終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然而隨著競賽規則的演變和技術器材的革新,女子直板運動員的生存空間日益狹小。90年代以后,直板運動員在中國女隊征戰世界大賽的團體陣容中出現得越來越少。2001年第46屆世乒賽,中國女隊的陣容中只有楊影一人是直板打法,這也是至今為止中國女隊的直板運動員最后一次出現在世界大賽的團體賽中。
世乒賽男單第一冠
1959年第25屆世乒賽男單決賽
容國團3比1西多
1959年4月5日,容國團在德國多特蒙德舉行的第25屆世乒賽男單決賽中以3比1力克匈牙利選手西多,為新中國贏得了第一個世界冠軍,也讓中國的直板正膠快攻打法第一次站上了世界之巔。
晉級男單決賽前,容國團先后淘汰了聯邦德國的朗格、南斯拉夫的馬科維奇、瑞典的埃里克森、日本的星野展彌、匈牙利的別爾切克以及美國的邁爾斯,可謂場場都是硬仗。他最后一場比賽的對手是在此前男團比賽中曾輸過的匈牙利老將西多,為此,中國代表團在賽前專門召開了一次全員大會,幫助容國團出點子、想辦法。而匈牙利隊則認為西多穩操勝券,甚至連慶祝的鮮花都放到了擋板后面。
首局比賽,兩人爭奪得異常激烈,西多在尾局階段把握戰機,以21:19先聲奪人。異地再戰后,容國團破釜沉舟,不斷加強攻勢,尤其是以頻繁的側上旋拉球牽扯西多的防線,成功破壞了其擅長的逼角轉攻戰術,而這一變化也成為了容國團扭轉戰局的勝負手。最終,他連扳三局,為中國乒乓球隊第一次捧起了圣·勃萊德杯。
自容國團開始,中國隊一共有12名運動員獲得過21次世乒賽的男單冠軍,其中直板運動員有7名(容國團、莊則棟、郗恩庭、郭躍華、江嘉良、劉國梁、王皓),奪冠次數11次。
世乒賽女單第一冠——
1961年第26屆世乒賽女單決賽
邱鐘惠3比2高基安
上世紀50年代中后期,日本女乒憑借先進的進攻技術一舉沖破了歐洲各國的堡壘,在女子賽場接連奪冠,盡顯王朝之勢。1961年世乒賽,如日中天的日本女隊完成了女團“三連冠”,但在女單賽場,衛冕冠軍松崎君代卻在半決賽中意外負于匈牙利選手高基安,無緣爭冠。而后者在決賽中迎來了中國女隊的第一代國手邱鐘惠。
1960年底,為了備戰在北京舉行的第26屆世乒賽,匈牙利隊專門到中國進行訪問交流。當時高基安戰勝了中國女隊的所有好手,一場未敗。而除了那次交流賽,邱鐘惠在國際賽場與高基安的5次交手中只贏過1次,因此想在世乒賽的決賽中戰勝心高氣盛的對手,對于邱鐘惠而言絕非易事。
邱鐘惠使用直板快攻打法,高基安使用橫板削球打法,這場女單決賽不僅是直橫較量、攻削對壘,更是彼時亞歐兩種不同風格的直接碰撞。前四局雙方打了個平手,高基安使用正反手交替穩削并伺機反攻的戰術,邱鐘惠則以長抽短吊、連拉帶扣的招數與其周旋。戰至決勝局,高基安一開始就變穩為兇,反攻次數明顯增加,打到尾局曾一度以18:14領先。但邱鐘惠沒有畏手畏腳,繼續執行強攻戰術,在連續打出幾板漂亮的大角度扣殺后,她不僅追平了比分,還反以20:19率先拿到賽點并最終把握住了戰機,為中國隊贏得了第一個女單世界冠軍。
自邱鐘惠開始,中國隊一共有16名運動員獲得過24次世乒賽的女單冠軍,其中直板運動員有3名(邱鐘惠、葛新愛、曹燕華),奪冠次數4次。
“雙直板”組合第一次奪得世乒賽雙打冠軍
1965年第28屆世乒賽男雙冠軍莊則棟/徐寅生
1979年第35屆世乒賽女雙冠軍張立/張德英
1981年第36屆世乒賽混雙冠軍謝賽克/黃俊群
從技術角度而言,直握球板的運動員手腕操控靈活,步法能力突出,在前三板發動以及近臺銜接方面能力較強,而這些技能在雙打比賽中都是極具殺傷性的利器,因此一對雙打組合中如果能有一名出色的直板運動員,那么對于戰力值的提升往往會起到很大作用。
截至2021年,共有49對組合為中國隊奪得了62枚世乒賽雙打金牌。其中,含有直板運動員的組合共有32對(男雙14對、女雙6對、混雙12對),貢獻了62枚金牌中的36枚。而更加稀有的“雙直板”組合一共只有10對,分別是男雙組合莊則棟/徐寅生、陳龍燦/韋晴光;女雙組合張立/張德英、張德英/曹燕華、戴麗麗/沈劍萍、高軍/陳子荷;混雙組合謝賽克/黃俊群、郭躍華/倪夏蓮、馬琳/張瑩瑩、秦志戩/楊影。
在1965年舉行的第28屆世乒賽上,男雙冠軍的歸屬主要取決于“中日之爭”。1/4決賽,直板組合莊則棟/徐寅生迎來了與荻村伊智朗/高橋浩的關鍵一戰。比賽開始后,荻村伊智朗一改往日穩扎穩打的風格,拼命上手搏殺,讓中國組合很不適應。先丟一局后,莊則棟/徐寅生及時改變戰術,他們在前三板放慢節奏,減少無畏失誤,由徐寅生控制落點創造機會,由莊則棟左右開弓強勢反撲。最終他們連下三城,將日本勁敵淘汰出局,為中國隊奪冠掃除一大障礙。之后的半決賽和決賽,莊則棟/徐寅生連續贏下兩場“內戰”,成功登頂。
1979年,中國女隊在第35屆世乒賽上發揮出色,首次包攬女子項目的全部冠軍。其中,直板組合張立/張德英在女雙決賽中戰勝隊友葛新愛/閻桂麗,最終捧起了波普杯。兩年之后的第36屆世乒賽,中國隊史無前例地包攬了7個項目的全部金牌,“左右雙直”組合謝賽克/黃俊群在混雙決賽中擊敗隊友陳新華/童玲,攜手捧起了茲·赫杜塞克杯。
在上述3對搭檔之前,中國隊在世乒賽中獲得雙打冠軍的組合有“雙橫配”,有“直橫配”,且全部包含削球打法。而莊則棟/徐寅生、張立/張德英、謝賽克/黃俊群不僅讓中國隊的“雙直配”第一次站上世乒賽的最高領獎臺,更是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式直板進攻組合的威力。
時至今日,直板運動員在職業賽場愈發稀有,“雙直組合”更是難得一見,但不可否認的是,直板選手在雙打組合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他們所創造的紀錄也非橫板選手輕易可破。比如左手直板選手許昕曾在4屆世乒賽上搭檔5名不同的運動員獲得過雙打金牌(男雙3枚、混雙2枚),這項成就至今無人可及。
世乒賽男單衛冕路上的第一場“外戰”
1987年第39屆世乒賽男單決賽江嘉良3比1瓦爾德內爾在中國乒乓球隊的歷史上,只有6名運動員蟬聯過世乒賽的男單冠軍,其中直板運動員有莊則棟、郭躍華、江嘉良;橫板運動員有王勵勤、張繼科、馬龍。在他們首次奪冠以及成功衛冕的過程中,只有江嘉良和馬龍各打過一場外戰,而前者在1987年第39屆世乒賽與瓦爾德內爾的那場直橫大戰,至今仍被譽為“經典之中的經典”。
彼時的中國男隊雖然仍是世界霸主,但傳統的直板打法面對歐洲日益成熟的橫板兩面弧圈球已經并無優勢可言。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瑞典男隊一直高擎歐洲先鋒的大旗,而瓦爾德內爾又是瑞典陣中進步最為神速的佼佼者。在第39屆世乒賽男團決賽中,中國隊在瑞典主將阿佩依倫和瓦爾德內爾因病沒有出場的情況下,以5比0完勝奪冠。男單比賽開始后,重回賽場的瓦爾德內爾爆發出了驚人的能量:在輕松晉級8強后,他出人意料地以兩場“3比O”接連淘汰中國隊的兩大主力陳龍燦、滕義,此時能夠阻止他奪冠的,只剩下衛冕冠軍江嘉良。
在男單決賽中,瓦爾德內爾延續了此前的神勇狀態,他在第一局就抓住江嘉良的反手軟肋頻頻發難,把兩面弧圈球拉得虎虎生風,并以21:14先聲奪人。面對對方的強大攻勢,心理素質一向過硬的江嘉良沒有慌亂,畢竟在兩人以往的交手記錄中,江嘉良勝多負少,占有一定的心理優勢。第二局開始后,江嘉良用側身接發球調動自己,用擅長的前三板搶攻不斷變化擊球節奏和落點,用強力的反手推擋直面對手的弧圈球,繼而連扳兩局。
第四局,雙方的爭奪進入白熱化,多板相持也逐漸增多。背水一戰的瓦爾德內爾在加強接發球質量的基礎上,把弧圈球拉得又轉又頂,逼出了江嘉良很多失誤。局末階段,瓦爾德內爾一度以20:16拿到局點,但手握發球權的江嘉良毫不手軟,反倒以一波“5:0”獲得賽點。兩人你追我趕僵持到22平后,江嘉良先是通過一次正手連續強攻再次領先,隨后又用反手迎前推擋逼迫瓦爾德內爾彈擊失誤,最終贏下了這場扣人心弦的直橫大戰,衛冕成功。
男單世界杯第一冠
1980年首屆世界杯男單決賽郭躍華3比0李振恃
1980年底,由國際乒聯創辦的首屆男單世界杯比賽在中國香港拉開戰幕。該項賽事的冠軍獎金高達12500美金,吸引了當時世界前8的運動員以及各大洲的冠軍悉數參加,在香港灣仔區新落成的伊利沙伯體育館因為承辦本次賽事第一次向公眾開放。
彼時的中國男乒正處于平壤世乒賽失利后的調整期,而老牌勁旅日本隊依靠兇猛的打法咄咄逼人,歐洲各路好手也在技術革新的浪潮中來勢洶洶,因此本屆賽事的冠軍歸屬也是頗具懸念。中國隊派出了直板正膠打法的李振恃和直板反膠打法的郭躍華,前者穩扎穩打,一路順利晉級,后者則在小組賽中不敵捷克斯洛伐克名將奧洛夫斯基。戰至半決賽,郭躍華與奧洛夫斯基再度相遇,他充分吸取了小組賽失利的教訓,在發動進攻時比對手更快更兇,而且頻頻用刁鉆的落點破壞對方的擊球節奏,讓其很難打出勢大力沉的高質量弧圈球。直落三局后,郭躍華報了小組賽的“一箭之仇”,與李振恃會師決賽。
決賽中,郭躍華以3比0戰勝隊友,成為男單世界杯歷史上首位冠軍得主。賽后,時任國際乒聯主席埃文斯為郭躍華頒發了代表冠軍榮譽的“埃文斯杯”。自此之后,郭躍華在世界大賽中屢創佳績,實現了1980年世界杯、
981年世乒賽、1982年世界杯、1983年世乒賽的男單“四連冠”,在國際乒壇獨領風騷。期間,他把日本及歐洲弧圈球打法的精華融入到中式直板的近臺銜接中,成為了新式直板“反膠快攻結合弧圈球打法”的杰出代表,并作為領軍人物幫助中國男乒從低谷重回巔峰。
截至2021年,中國隊共有14名運動員獲得過26次男單世界杯冠軍,其中直板運動員7名,奪冠13次。馬琳在第21、24、25、27屆比賽中4度登頂的紀錄至今無人打破。
“雙直板”組合奪得奧運會第一金
1988年漢城奧運會男雙決賽
陳龍燦/韋晴光2比1盧普萊斯庫/普里莫拉茨1988年漢城奧運會,乒乓球第一次成為正式比賽項目。彼時,沉寂已久的歐洲乒壇憑借新探索出的兩面弧圈球技術強勢反彈,在世界大賽中不斷沖擊中國隊的霸主地位。盡管技戰術實力的差距正在被對手拉近,但中國男隊派出的奧運陣容貴在經驗豐富。誰料開賽之后,男隊三員虎將在單打賽場紛紛落馬,使得全隊上下都被罩在陰云之下,而沖破這層陰云的,正是直板雙打組合陳龍燦/韋晴光。
作為1987年世乒賽的男雙冠軍得主,陳龍燦/韋晴光對首枚奧運雙打金牌志在必得。比賽開始后,他們先是在小組賽中以7戰全勝的戰績輕松出線,隨后在淘汰賽中氣勢更盛,連克強敵。半決賽擊敗東道主組合劉南奎/安宰亨后,陳龍燦/韋晴光迎來了“老對手”、南斯拉夫搭檔盧普萊斯庫/普里莫拉茨。
1987年世乒賽,盧普萊斯庫/普里莫拉茨在男雙決賽敗給了陳龍燦/韋晴光,此番再度交手,他們左右開弓兩面沖拉,迅速占據主動。韋晴光站位離臺較遠,回球又慢又高,對手趁機頻繁上手,完全壓制住了陳龍燦的快攻勢頭。丟掉首局后,陳龍燦/韋晴光及時調整戰術,韋晴光加強了接發球的線路和落點變化,并在中近臺相持時采用拉扣并重的方式;陳龍燦在接發球環節由搓、擋變成了挑、攻,力爭在第一時間破壞對方的搶攻和銜接。這種雙重變化打了盧布萊斯庫/普里莫拉茨一個措手不及,很快就讓他們在首局積累的戰術優勢和心理優勢蕩然無存。陳龍燦/韋晴光找到突破口后愈戰愈勇,以21:8和21:9的懸殊比分連扳兩局,為中國乒乓球隊奪得首枚奧運金牌。
在2008年團體項目取代雙打項目之前,中國隊蟬聯了5屆奧運會的男雙冠軍,奪冠組合分別是陳龍燦/韋晴光、王濤/呂林、孔令輝/劉國梁、王勵勤/閻森、馬琳/陳玘。5對搭檔中都包含一名直板運動員,但陳龍燦/韋晴光是唯一一對“雙直板”組合。
奧運會男單第一金
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男單決賽劉國梁3比2王濤
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國男乒在歐洲兩面弧圈球打法的沖擊下陷入低谷,在漢城和巴塞羅那兩屆奧運會的男單比賽中均沖金未果。1996年,重振旗鼓的中國男隊派出孔令輝、王濤、劉國梁3名運動員沖擊亞特蘭大奧運會的男單金牌,不料淘汰賽剛開始,孔令輝就以1比3負于韓國名將金擇洙,止步16強。因此,獨守半區的重擔就落到了使用中國傳統直板正膠打法的劉國梁肩上。
盡管直板正膠打法在當時的世界乒壇已經不是先進技術,但劉國梁的技術風格一向以“特長突出,靈活多變”而著稱,再加上他反手的直板橫打技術日臻嫻熟,因此中式直板在他手中又煥發出了新的生機。從小組順利出線后,劉國梁先后淘汰了日本的松下浩二、加拿大的黃文冠和德國的羅斯科夫,一路殺進決賽。在另外一個半區,王濤頂住壓力愈戰愈勇,他在半決賽擊敗當屆最大黑馬科貝爾后,與劉國梁勝利會師。
王濤與劉國梁不僅是國家隊的隊友,還是來自八一隊的同門師兄弟,因此他們之間的男單決賽完全是一場知根知底的較量。比賽開始后,劉國梁率先發動,攻勢凌厲兇猛。王濤雖然有些慢熱,但在攻防兩端也不示弱,他的正手弧圈球以及反手生膠彈擊銜接緊湊,節奏變化多且落點刁鉆,在多板相持中往往能夠占得上風。
前四局兩人打成平手,決勝局中,劉國梁堅定執行搶攻戰術,力爭在前三板解決戰斗,王濤在對方的密集火力下頻頻擊球失誤。最終,劉國梁輕松贏下決勝局,為中國乒乓球隊奪得了奧運會歷史上第一枚男單金牌,同時也向世人再次展示了中式直板快攻打法的雄風。除了奧運會單打金牌之外,劉國梁還在1996年斬獲了男單世界杯冠軍。1999年,他又在第45屆世乒賽的男單賽場上稱雄,繼而成為了我國男子乒乓球運動員中第一位“大滿貫”得主。迄今為止,劉國梁依然是所有“大滿貫”得主中唯一一位直板打法運動員。
奧運會單打決賽史上唯一一次“中直會師”
2008年北京奧運會男單決賽馬琳4比1王皓
從漢城到東京,中國隊在9屆奧運會的單打決賽中一共實現過12次“會師”。其中,馬琳與王皓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男單決賽的相遇,是唯一一次由兩名直板運動員完成的巔峰對決。
2004年,中國隊在雅典奧運會中錯失男單冠軍。4年之后,中國隊坐鎮北京主場,獨守上半區的王皓先后擊敗陳衛星、韓陽、高禮澤以及老將佩爾森,順利殺入決賽。馬琳在淘汰托奇克、格林卡、吳尚銀后,迎來了與王勵勤的“內戰”,最終他以4比2勝出,為“中式直板”鎖定了一枚奧運會男單金牌。
馬琳與王皓雖然都是直板,且師出同門,但兩人的打法卻各有所長,其中最明顯的區別就在于王皓反手位的直板橫打貫穿始終,而馬琳的反手位還有賴于傳統推擋。雙方在這場巔峰之戰中都發揮出了極高的競技水準,雖然大比分定格在4比1,但每一局都打得比較膠著。馬琳能夠最后勝出,主要得益于他在接發球環節搶占了上風,進而能在前三板打出更有威脅的攻勢。這樣即便過渡到王皓更擅長的相持階段,馬琳也可以利用落點與節奏的變化與對方的兩面火力對抗,因此在中遠臺的得分表現上,馬琳也要好于王皓。
除此之外,馬琳在每局的開局階段往往能夠“先下手為強”,比分上的小幅領先也起到了給對手施壓的效果。雖然王皓在落后時表現得非常頑強,但每當比分迫近至關鍵時刻,馬琳總能依靠多變的擊球方式和果斷的近臺截擊打斷對方追分的那口氣。第一、二局的尾局及第四局的中局階段,馬琳就是憑借這種強硬的表現拿下關鍵分,繼而積累出局分上的優勢。反觀王皓,除了在第三局中打得比較釋放以外,其余時段的技戰術應變都相對滯后,尤其在前三板被對方掣肘的情況下,他的無謂失誤明顯要比馬琳更多。
雖然這場中式直板的巔峰對決只打了短短的5局,但毫無疑問的是,它將永遠被載入世界乒壇的經典史冊。
直板反膠打法第一次奪得世乒賽男單冠軍——
1973年第32屆世乒賽男單決賽郗恩庭3比2約翰森上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歐洲男乒為了掙脫中日直板打法的桎梏,逐漸摸索出了一套把速度和旋轉有效結合的全攻型打法。而彼時的中國男隊主要發展了以正膠為主的左推右攻打法,強化應對歐洲弧圈球的技術,同時也開始嘗試將反膠貼在球板上。這種大膽的創新探索很快收到了成效,1973年,郗恩庭在第32屆世乒賽上獲得男單金牌,成為中國隊歷史上第一位直板反膠單打世界冠軍。
1971年,闊別世乒賽6年之久的中國隊重回賽場,但在男單和男雙項目中連遭重創。時任中國乒乓球隊總教練的徐寅生對歐洲新式打法分析研究后,萌生了將反膠弧圈球技術融入到中國傳統直板快攻體系的念頭,并建議當時的男隊主力郗恩庭換貼反膠。郗恩庭最初有些猶豫,但他在1971年世乒賽上就敗給了瑞典選手本格森,1972年的訪歐比賽也是接連受挫,經過一番思想斗爭,郗恩庭在徐寅生巧妙的“激將”后下決心撕掉打了多年的正膠,成為了一名直板反膠運動員。郗恩庭身體素質出眾,手腕力量極強,發球、推擋、弧圈球的技術功底尤為突出。改練反膠后,他不僅能在近臺拉起小弧圈,而且退到中遠臺時的進攻和相持能力也得到了補強。經過一年多的刻苦訓練,他帶著全新的打法參加了第32屆世乒賽。
當時以本格森和約翰森“雙核驅動”的瑞典男隊氣勢逼人,先后將男團和男雙冠軍收入囊中。男單比賽開始后,中國隊的幾大主力在前幾輪紛紛落馬,只有郗恩庭一個人闖進8強。為了防止精神緊張,他別出心裁地用了一種“鴕鳥戰術”,只顧悶頭前行,不受其它干擾。1/4決賽和半決賽,他拼下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奧洛夫斯基和南斯拉夫的斯蒂潘契奇兩場硬仗,從而拿到了與約翰森爭奪冠軍的決賽權。這場決賽的過程一波三折,郗恩庭首局狠壓對方反手位的戰術非常奏效,但獲勝之后戰術貫徹得不堅決,被外號“錘子”的約翰森逐漸打出勢大力沉的正手攻勢,連扳兩局。第四局,郗恩庭重新盯死對方的反手位,艱難取勝。決勝局中,約翰森在反手位側身大膽進攻,加強質量,郗恩庭則以發球特長牽制對手,在犬牙交錯的尾局爭斗中,郗恩庭最終以21:18贏下了比賽。這場勝利凝聚了中國乒乓球隊變革傳統直板打法的決心,同時也在技術創新領域立下了一塊標志性的里程碑。
直板長膠打法唯一一次奪得世乒賽女單冠軍——
1979年第35屆世乒賽女單決賽葛新愛3比0李松淑
“百花齊放”一直是中國乒乓球隊保持競爭力的秘訣之一。在不同的時代里,除了主流打法的精兵強將之外,那些專攻特殊打法的運動員同樣英才輩出,并且在世界大賽中也取得過優異的成績。其中,使用直板長膠削球打法的葛新愛就是一位典型的代表。葛新愛來自河南,進入國家隊之后師從張燮林,是一名極具特點的直板長膠削球手。她的技術風格以“怪”為主,兇穩兼備且韌性十足。1975年,第一次參加世乒賽的葛新愛在女團決賽中獨得兩分,為中國隊奪冠立下頭功。此后兩屆世乒賽,她一直是女乒陣中的攻堅主力,其豐富的擊球旋轉和節奏變化讓許多對手“一見到她就頭疼”。
1979年第35屆世乒賽,葛新愛一路過關斬將,殺入女單4強后,她在“削球內戰”中擊敗隊友童玲,首次晉級決賽。另外一個半區,國乒主力張德英在半決賽2比0領先的情況下求勝心切,最終被朝鮮削球手李松淑以3比2逆轉。于是,兩名風格迥異的削球手出人意料地在決賽中迎頭相撞。
李松淑右手橫握球板,削球功底扎實,意志品質非常頑強。不過與葛新愛相比,她的技戰術明顯過于單調,尤其在主動搶攻和削中反攻的環節,她幾乎占不到任何便宜。由于同為削球手,葛新愛在比賽開始后很快就摸清了對方的旋轉變化,進而游刃有余地施展搓攻結合的多變套路。最終,她直落三局擊敗對手,成為了中國女隊歷史上唯一一名使用直板削球打法獲得吉·蓋斯特杯的運動員。
直板反膠打法第一次奪得世乒賽女單冠軍—
1983年第37屆世乒賽女單決賽曹燕華3比1梁英子
上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中國女隊的主力隊員大部分使用的都是直板正膠打法。隨著弧圈球技術的融入,少數運動員開始使用反膠打法,力圖讓左推右攻變得更有威脅。其中表現最為突出的,當屬右手持拍的曹燕華。經過多次世界大賽的歷練,她不僅成為了世界乒壇直板反膠弧圈球打法的集大成者,還創造了中國女乒的多項歷史紀錄。
1978年,初出茅廬的曹燕華在亞洲乒乓球錦標賽的女單決賽中擊敗了兩屆世乒賽冠軍得主、朝鮮選手樸英順,一戰成名。1979年,她入選第35屆世乒賽團體陣容,拿到了自己的第一個世界冠軍。進入80年代后,曹燕華的技戰術能力愈發成熟,逐漸成長為中國女隊的頭號主力。1983年,她在第37屆世乒賽的女單決賽中遭遇韓國選手梁英子,后者是當屆比賽的最大黑馬,在晉級路上接連淘汰耿麗娟、童玲、黃俊群3名中國運動員。兩人在決賽中針鋒相對,打出了一場精彩至極的對攻大戰。
第一局,準備充分的曹燕華一上來就憑借“看家本領”發球搶攻打了對方一波“8:0”,并以21:9速勝。她的正反手高拋發球落點變化豐富,側身步法迅捷輕盈,正手弧圈球精準犀利,完全沒給梁英子適應的機會。第二局曹燕華打得過于放松,而使用日式方板的梁英子抓住對手“走神兒”的機會大膽搏殺,迅速扳回一城。第三局宛如第一局的翻版,重新調動的曹燕華再次以21:9勝出。關鍵的第四局,曹燕華沒有大意,梁英子也沒有放棄,雙方的比分真正咬了起來。戰至13:11時,曹燕華在對方搶攻的情況下退臺放起了高球,而且一放就是16板,直至對手扣殺失誤。丟掉這分的梁英子銳氣大減,最終1比3敗下陣來。
贏下這場決賽后,曹燕華成為了中國女隊第一位使用直板反膠打法獲得世乒賽女單冠軍的運動員。兩年之后的第38屆世乒賽,曹燕華又在女單決賽中擊敗隊友耿麗娟,成為了中國女隊蟬聯吉·蓋斯特杯的歷史第一人。此外,她還和蔡振華搭檔獲得了當屆的混雙冠軍,從而成為了迄今為止中國女隊唯一一名使用直板打法加冕世乒賽“金滿貫”的運動員。
直板兩面弧圈球打法唯一一次奪得世乒賽男單冠軍——
2009年第50屆世乒賽男單決賽王皓4比0王勵勤
上世紀90年代前后,歐洲乒壇憑借橫板兩面反膠弧圈球打法強勢反撲,讓中國直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瓶頸。無論搭配正膠、反膠還是長膠,直板運動員在對戰橫板運動員時,總會陷入“一面打兩面”的被動境地,尤其反手位的弱勢日趨明顯。時任中國隊總教練的許紹發從女隊員葛新愛偶爾用直板背面攻球的動作中得到啟發,開始讓男隊員嘗試反手“直板橫打”,直板打法從此走上了一條全新的探索之路。
1998年,來自八一隊的王皓進入國家二隊。這位從小練習“直板橫打”并且完全放棄推擋技術的直板運動員,在千禧年后橫空出世,讓世界乒壇領略到了中國直板的驚艷創新。從技戰術角度而言,使用球板背面擊球有效彌補了直板運動員在反手位的攻防缺陷,其威脅絲毫不亞于橫板擊球。融會貫通后,兩面弧圈球打法終于有了“直板特色”,而王皓也成為了“直板橫打”當之無愧的代言人。一直到2014年退役,王皓在職業生涯中共獲得18個世界冠軍,代表中國隊征戰世界大賽立下了赫赫戰功。
2009年,王皓與王勵勤在第50屆橫濱世乒賽的男單決賽中相遇。晉級決賽前,王皓的狀態非常出色,半決賽以4比1戰勝馬龍之后,職業生涯首次打進男單決賽。王勵勤的表現同樣不俗,他在1/4決賽和半決賽中以兩個“4比3”先后戰勝陳玘和馬琳,向個人第4個世乒賽男單冠軍發起沖擊。兩人分別代表著直板和橫板,在決賽中上演了一場兩面弧圈球打法的“最強之戰”。
整場比賽,王皓可謂“攻勢如潮”,從前三板搶攻到中遠臺相持,他把兩面弧圈球拉得大開大合,給王勵勤制造的壓力從未中斷過。在兩名攻擊型選手的對抗中,誰能夠控制好接發球環節,誰就能搶占回合的主動,王皓在這個環節明顯更勝一籌,而且絲毫不畏懼與擅長相持的王勵勤進行上旋對抗。前兩局,王皓的兩面銜接緊湊迅猛,時常把王勵勤逼到退臺招架的狀態。而稍微慢熱的王勵勤雖然能夠跟上王皓的節奏,但在尾局關鍵分的處理上,他沒有對方攻得堅決。打到第三局后,王皓繼續在中近臺強勢提速,致使王勵勤很難在回合中組織有效的反攻。第四局,王皓在手握5個賽點的情況下被王勵勤追到10:9,但他還是硬著頭皮一攻到底,最終用兩板“直板橫打”終結了比賽。
當王皓捧起圣·勃萊德杯的那一刻,凝聚著國乒幾代人心血的直板兩面弧圈球打法終于在乒壇史冊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而更加值得銘記的是,中國乒乓球隊在漫長的歲月中堅持求索創新的非凡膽魄。
看完上面的“中國國家隊使用直板奪冠記錄”之后,應該對您購買一下商品有幫助:
斯帝卡乒乓球拍價格表----斯帝卡底板性能介紹--斯帝卡品牌專賣-乒乓球導購-新聞資訊
